2009-8-18 14:11:45 阅读6981 评论21 182009/08 Aug18
品特死的时候极尽哀荣,他的世界声誉还要拜诺贝尔奖所赐。品特写过什么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甚了解,不过不用惭愧,我相信很多英国人对品特的作品也不会太熟悉。原因?当然是品特孤傲决绝的精英立场——“如果观众聪明又接受能力强,我当然喜欢他们”,可惜,大多数时候不是这样!
假若非要分门分派,品特应该算荒诞派戏剧一门(虽然他自己不怎么情愿),这类戏剧就是以古怪、荒诞的演出形式,简略、隐晦的演出风格,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他的同道是那个写了《等待戈多》的爱尔兰人贝克特。当然中国也有他们的拥趸,比如北京的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几年前我在北京的小剧场里很多次被他的戏震惊,在感官和灵魂上没少受“折磨”。
人类多少都是势利眼的,更不用说天生以“趋炎附势”为表征的媒体。品特一获奖,全球媒体连篇累牍,不断阐释他的戏剧和精神如何深刻洞见了现代人的灵魂,如何
2009-8-12 16:33:40 阅读6016 评论9 122009/08 Aug12
都以为那个老外说的“intellectucals”是博学的代表,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正义的化身或者希望的领路人。但是看来未必。
保罗·约翰逊倒是提醒过我们世俗知识分子极端信仰主义的危险和非理性的破坏行为,不过因为传记色彩和巧言辞令,大多数人还是把他的《知识分子》当作学界流行的绯闻小传来读。马克·里拉的这本《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会使读者无法再轻松。
里拉分析了20世纪几乎是最重要的几位思想家,把他们思想上的危险条分缕析的剥展开来。令你发现,知识分子陷入政治泥淖或
2009-8-11 16:43:03 阅读6907 评论20 112009/08 Aug11
人类学家自十九世纪以来试图通过综合生物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描绘出人类文化与社会的蓝图。他们的形象要么是信仰坚定、走乡串野,寻找类似人类头骨之类的生物人类学家(biological anthropologist);要么是睿智善谈、专注于资料研究,在跨学科领域备受瞩目的文化人类学家(cultural anthropologist)。不过,尽管本书的名字与此行业有关,你也不要希望在其中找到任何这两类人的影子。问题不在于奈基尔?巴利到底在喀麦隆做了什么,他对多瓦悠人的田野调查成果对人类学的进步起到了如何的作用,本书的独特之处却在正襟危
2009-8-6 14:25:08 阅读2057 评论1 62009/08 Aug6
1412年,巴黎泥泞的大街上游行队伍庞大庄严,贵族与乞丐无异,大人和孩子同行。所有人都光着脚,饿着肚子,人们呼天抢地,挥泪如雨,洋溢着无尽虔诚。这样的游行持续了三个月,这期间,大雨下个不停……
类似这样来自民间的文献记述在《中世纪的秋天》中被广泛引证。因为,赫伊津哈明确地说:“日常生活给火热激情和幼稚幻想提供的行动范围是无穷无尽的。依靠官方文献的中世纪历史学家有时成为受害者。”(《秋天》,P8)他的生花妙笔以文学化的细腻叙事,重现了那个美德与罪恶、激情与冷酷、禁欲与色情、丰富与贫乏紧密交织的复杂时代,令这部文化史著作温婉感人,给人以极强的现场感。
对于西方文化史学名家,例如泰纳、布克哈特、汤因比、斯宾格勒等人来说,赫伊津哈在中国无疑是被忽视的一位。至今他的书译入中国也不过只有三本。其实他的这本《中世纪的秋天》早在1997年已经有了一个中译本,名曰《中世纪的衰落》(中国